一、实施背景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下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根据《关于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名单的公告》教职所〔2019〕257号公布,北京赛育达科教有限责任公司为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等级证书的教育培训评价组织。
太阳成集团作为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陕西省考核管理中心、试点院校,积极落实“1+X”证书制度试点文件精神,努力推进“1+X”证书试点项目建设工作,坚持职业教育与岗位相结合,创新校企合作路径,进一步促进了书证融通、课证融通和校企融通,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强化“X”对“1”中的职业技能、知识、素养等方面作用,将职业能力基础培训前置到专业公司产品中,提高员工自主学习、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能的能力。目前,公司有6名教师具有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团队格和考核团队格,自2019年X证书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境内等级证书工作开展以来,面向省内试点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专业开展了三批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和考核,共完成培训136人次。学院获得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优秀考核管理中心、优秀试点院校等荣誉。
二、工作思路
(一)细分职业能力,构建模块化培训课程框架
将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细化、分解和重构,结合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特点和员工成长规律,以职业道德培养为主线,构建了“基础理论—专项技能—综合实战”三级培训课程模块的整体框架,实现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如图1所示。

图1 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培训课程体系
(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形成育训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针对员工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1+X)证书标准要求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不足的实际情况,明确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X证书考核内容融入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及育人全过程。以技能为本,对接1+X模块化课程,注重培养员工的动手能力,同时,梳理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专业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结合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特点和员工成长规律,搭建“基础理论与行业认知课程模块”、“专项技能与素质培养课程模块”和“综合实践与素质提升课程模块”组成的1+X制度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图21+X制度下育训一体化课程体系图
(三)对接证书标准,培训内容融入课程教学
将1+X证书中涵盖的技能要求与相关课程要求有机整合,确定“书证融通”课程。通过整合调整若干课程内容,与X证书内容进行有效对接;对比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内容与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相吻合的部分,将X证书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针对职业技能证书,对接融通11门理论课程和4门实践课程。
(四)单列补修模式,强化“X”证书实践技能
对课程内容与要求不能涵盖的“X”证书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养,单独补充X证书模块。2019级和2020级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不及调整的情况下,对需要按照“X”课程内容强化的实操技能,在原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单独增加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应内容的训练模块,作为原有专业课程的补充,采用集中培训的模式,员工经过补修培训后参加考核。
三、工作过程
(一)对照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学历课程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模块互相融通
对接1+X模块化课程,重新梳理现有课程,注重培养员工的动手能力,确定了能够在教学中完成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内容,然后将标准内容转化为若干教学模块分别纳入课程教学中,融入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及育人全过程,使学历课程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模块之间实现了内容的融通。
(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X证书考核内容充分融合
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部分课程,根据企业需求和X证书考核要求,调整教学内容,课证融合的X证书考核知识点如下表1所示。
表1 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专业课程的相互融合关系表
课程名称 |
课证融合内容 |
相关知识及能力 |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 |
工业机器人概念认知 |
工业机器人基础知识 机器人技术和机器人装备基础知识 |
前沿发展与创新认知 |
工业机器人行业前沿发展和创新知识 机器人行业业务模式基础知识 |
电工电子 |
电气电子CAD |
电气制图的基础知识 电工电子技术 电子线路设计与布局 |
电路基础 |
电气装调基础 |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 |
电气系统装调 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 |
工业机器人参数设置与手动操作 工业机器人坐标系标定与检验 工业机器人示教编程 PLC软件安装与编程 触摸屏软件使用与编程 |
工业机器人应用 系统建模 |
工业机器人三维建模 |
工作站方案设计 工作站设备选型 工作站三维建模 |
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 |
工业机器人系统调试与优化 |
工作站虚拟仿真 典型应用工作站仿真 |
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 工业机器人维护与保养 |
工作站安装与调试 |
工作站装配 工作站安全检查 |
机器人维护保养 |
工作站维护 |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 |
工作站系统程序开发 |
工业机器人通信模块配置 工业机器人典型工作任务示教 工业机器人周边设备编程 视觉系统应用 |
工业机器人系统调试优化 |
常用电机参数设置 常用传感器调试 |
工业机器人维护维修 |
工作站机械故障维修 工作站电气故障维修 |
认知实习 |
工业机器人系统认知与搭建 |
工作站技术文件识读 工作站模型搭建 |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与应用训练 |
工业机器人集成系统实现 |
典型应用工作站工艺参数设置 典型应用工作站程序综合调试 典型应用工作站系统优化 |
工业机器人生产系统集成 |
工业机器人生产线方案规划 工业机器人生产线虚拟调试与优化 工业机器人生产线维护维修 |
顶岗实习 |
作业绩效考核 |
绩效考核指标的知识 绩效考核分析的方法与工具 |
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认知 |
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 服务意识的相关知识 |
职业安全和健康保障 |
职业安全的知识和规定 安全标志的知识和安全事故的处置 职业病相关知识 |
环境保护与节能处理 |
绿色环保的知识 环境保护和节能处理的知识 |
(三)修订课程标准,开展1+X证书制度下混合式教学设计
对照1+X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修订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专业课程标准,从而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以产教融合项目为依托来培养员工适应社会需求岗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对专业岗位能力需求框架的分析,明确员工所需的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重新构建高职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来培养员工的团队合作与沟通、工匠精神、自我管理的能力,并有机融入到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中,形成了1+X证书制度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方案。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技能大赛衔接,将大赛项目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大赛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大赛评价融入课程评价,以大赛为引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将大赛资源碎片化、项目化改造,并建设了基于大赛项目和X证书项目学习课程和可实施理实一体教学的若干项目,以大赛平台和X考证平台为基础,围绕赛项项目和考证任务,编写了理实一体的校本教材、课程标准、评价标准等教学文件。目前已将1+X证书制度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各类团队培训、技能大赛中融入并应用。

图3 混合式教学设计应用案例
四、主要成果
(一)教学方法与模式改革成效
根据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充分融入了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内容,运用信息化手段,广泛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员工能力的同时,助力员工德育目标培养,培养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
(二)大赛获奖成绩
通过近两年的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将X证书考核内容充分融入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大大提高了公司员工的工业机器人综合应用能力。公司员工代表参加2020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系统应用编程技术赛项,荣获全国一等奖。